用创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绿色的驱动解决方案和服务

以科技和创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新闻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

时间:2024-08-10

地震资料解释的步骤?

1、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5-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2、全波属性解释技术思路见图1。深层致密裂缝型储层预测主要步骤包括有利相带预测、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含气性识别四个方面,最后通过地质、物探、测井、测试、钻井等信息的综合,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圈定天然气富集有利区范围。根据全波属性解释的特点,拟定的全波属性解释工作流程如图2。

3、地震勘探过程由三个关键阶段构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首先,数据采集在野外通过布置多个检波器,通常按照与地质构造走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检波器数量根据需要从24到1000个不等,形成记录道。记录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带上,以便回放和图形显示。

4、工区创建:输入工区四角坐标、加载井位、各种井曲线、地质分层、加载SEG-Y格式地震数据。(2)对数据体进行相干处理,以便对断层解释进行指导。(3)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4)创建层位及断层,进行层位及断层的解释。

5、在对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对比和波场分析之后,接下来的步骤是对层位和断层进行解释。这项工作的目标是: 构造层的划分:地震资料解释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区域构造概况的了解。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及其格局决定了地震剖面上波场的特征。

6、它由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步骤构成,每个步骤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野外采集阶段涉及测量、浅井钻孔、埋设检波器和电缆,以记录地震波数据。室内处理则是将大量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复杂程序剔除干扰,形成地震剖面或三维数据体。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深入探讨了信噪比提升技术,针对随机干扰波,提出了二维多级中值滤波;针对面波,开发了自适应网格滤波器、非线性拉东变换和二维小波变换,以及静校正、叠前去噪、速度分析和多次波压制等处理方法。

2、地震勘探资料的数字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消除各种地质假象和为岩性解释提取各种物性参数所做的一系列 处理。

3、本书共分为四章,深入探讨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领域的新方法和先进技术。首先,它从基础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了这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数学原理,特别关注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效果。书中所选方法广泛,涵盖了近年来新兴的技术,这有助于读者拓宽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了解,紧跟行业前沿动态。

4、这一问题可在自动剩余静校正中解决或直接对同相轴进行光滑处理。 (二)三维偏移归位处理 三维偏移归位处理概述 三维偏移归位是三维资料处理中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三维勘探的优点。前述的二维偏移处理,只能使存在于二维(x,z)剖面内的反射同相轴归位,绕射波、回转波等收敛。

5、地震勘探过程由三个关键阶段构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首先,数据采集在野外通过布置多个检波器,通常按照与地质构造走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检波器数量根据需要从24到1000个不等,形成记录道。记录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带上,以便回放和图形显示。

地震纯波数据与地震成果数据的区别

处理流程不同,应用范围不同。处理流程:地震纯波数据是未经修饰性处理的原始地震数据,而地震成果数据是在纯波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经过修饰性处理得到的结果。应用范围:地震纯波数据主要用于地震勘探、地震工程等领域,而地震成果数据则用于地震分析、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评估等领域。

地震数据要使用经过保幅处理的纯波数据,解释层位要求闭合良好,断层组合好,保证建立的模型可靠合理。在确认这些条件都达到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再进行反演工作。 图5-18 LW3-1-1井测井曲线处理结果 首先提取井旁道的子波制作出合成地震记录并与实际地震数据相关,对各目的层段进行精确的标定(图5-19)。

两套地震数据分别进行了三种方式处理 即保持振幅的纯波处理、高分辨率高频恢复处理和时移匹配处理。

地震波数据可以通过“SEG”官网查询。SEG非常慷慨,推出了SEG维基(SEG Wiki)。SEG官方并不维护网站上的数据,但所有公布在开放数据页上的数据都是免费的,可供下载使用。SEG上的二维三维地震波数据应有尽有,地域包括了海上的,陆地的,叠前的叠后的。

应用地震纯波数据体、波阻抗反演数据体与测井密度曲线进行地震多属性分析,统计相关性后,计算得到地震多属性密度反演数据体,各井密度曲线与预测结果误差逐渐稳定,其相关性达到57%(图4-49,图4-50),单井平均误差最大0.09g/cm3,最小0.046g/cm3。

地震资料的预处理

1、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首先要进行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是一种基础处理。它是以提供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下地层形态和各种地质现象为主要目的的一套处理方法。常规处理的几个主要处理流程为预处理、水平叠加处理、叠加偏移处理。预处理 野外记录送到处理站以后,首先要把野外地震记录的格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格式。

2、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五个方面:校正和叠加处理,提高 信噪比的数字滤波处理,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反滤波处理,提高横向分辨率的偏移处理以及 资料处理所使用参数的提取和分析。

3、地震前兆台站的日常运行管理中,对观测数据的检查与预处理尤为重要。首先(第十二条),台站需要每日对前一天的原始前兆数据进行详尽核查。任何异常现象,如单点突跳(即数据突然大幅跳变)、仪器故障、维修期间的数据,或者因仪器调零或标定产生的不正常变化,都需要进行预处理。

4、数据预处理(datapreprocessing)是指在主要的处理以前对数据进行的一些处理。如对大部分地球物理面积性观测数据在进行转换或增强处理之前,首先将不规则分布的测网经过插值转换为规则网的处理,以利于计算机的运算。

5、在地震资料的预处理中,步骤更为细致。这包括垂直叠加,即将不同深度的数据层叠在一起;重排,调整数据的排列顺序以符合分析需求;加道头,为数据添加必要的标识信息;编辑,剔除错误或异常的数据点;重新取样,可能根据需要调整数据的采样频率;以及多路编辑,处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集,确保数据一致性。

6、预处理是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数据解编、道编辑。数据解编就是把野外的时序记录转化为处理中应用的道序记录。不同的处理软件都有相应的解编程序,把野外数据转化成自己内部的格式。

地球科学研究中的超级计算

地球科学研究的超级计算问题包括: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遥感信息处理和解释,大规模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空间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地球、大气和海洋等各种自然现象动态模拟,如地震,洪水,沙尘暴等,工程地质结构模拟,材料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等。另外,在地球科学的研究中,有许多超级计算涉及多学科,跨学科问题。

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处理大规模、复杂和高性能的计算任务。超级计算机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物理学中,超级计算机被用于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帮助科学家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在生物学中,超级计算机可用于模拟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加速药物的研发过程。

超级计算机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药物研发、能源、环保、市场金融领域。科学研究:超级计算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例如天文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分子设计、材料科学等。

常规地震

1、这种慢地震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因为其特殊性,实际上常规的地震时间段、伤害大,并且每次地震的情况都不一样,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所以,想要攻破这项技术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

2、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首先要进行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是一种基础处理。它是以提供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下地层形态和各种地质现象为主要目的的一套处理方法。常规处理的几个主要处理流程为预处理、水平叠加处理、叠加偏移处理。预处理 野外记录送到处理站以后,首先要把野外地震记录的格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格式。

3、如果两次地震震级较小(小于里氏5级),一般可以认为是该区域的背景地震,也就是地壳基本的常规活动,比如:12和15山西运城刚发生的两次4和0级地震。这类地震基本不会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但如果是很多小震密集异常发生,也不排除是未来大震的前震。

4、摘要 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 速报的结果是“矩震级”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9级。

5、再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进行计算,结果证明人工智能的确能够将下一断层的互动的时间算出来。这种慢地震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因为其特殊性,实际上常规的地震时间段、伤害大,并且每次地震的情况都不一样,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所以,想要攻破这项技术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